中文English
中文English

让小小微生物,解决厨余垃圾大麻烦

栏目: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:2019-07-05
分享到:
几个小时后,恶臭的厨余垃圾就被消解了,只剩下少量的菌肥

  自主研发 破解微生物技术难点

  7月1日上午10点,泉州美天环保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,打开公司楼下的微生物处理设备,倒入约50公斤烂菜叶和10多公斤腥臭的烂鱼虾。这是一个体积约2立方米、带有小烟囱的不锈钢箱体,里面装有承载微生物菌群的咖啡粉状载体。工作人员设定好温度、湿度参数,关上箱门,按下启动键。

几个小时后,恶臭的厨余垃圾就被消解了,只剩下少量的菌肥。

  3小时后再打开箱门,箱体里只剩菌种载体,菜叶和鱼虾等垃圾基本消失了,气味也变得非常轻微,只余淡淡的菌菇味。记者把手放在出气口处,等了一会儿,只见手上附着了一些水蒸气,闻不到任何味道。

  这就是美天环保自主研发的“聚优境”有机垃圾微生物处理机。

微生物处理机占地不大,操作简单。

  8年前,许金聪从机械制造业转型,转向环保产业的废弃物处理,才有了今天的美天环保。

  “生活垃圾中,厨余垃圾是处理的重点,也是难点。近年来,我国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,厨余垃圾的后端处理一定是未来国家和社会的刚需。”美天环保董事长许金聪介绍,前些年他遍访全球发达国家和相关研究机构,寻找垃圾处理技术路径,最终把目光锁定在能够就地减量的微生物技术。

  经过调研,他发现,目前较为先进的厨余垃圾微生物处理技术有4种类型,各有优缺点:加拿大、韩国等国的微生物处理技术,会产生污水,需要二次处理;加拿大还有一种较先进的厌氧菌处理技术,但需要无菌环境,设备造价很高;国内大多数厂家选用高温好氧菌,需要提供高温环境,设备的耗电量很大,且大多只能做到垃圾减量80%,最好的技术也只能减量98%,剩下部分中残余的油、盐无法分解,可能造成土壤的盐渍化;日本的技术是目前最优越的,采用的菌种可以分解99%的生物质垃圾,唯一的问题是气化酸度高,有不好的气味,而且其菌种更适应日本低盐低油的食物成分。

  于是,他们引进日本先进技术,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研发。经过6年技术攻关,耗资近6000万元后,“聚优境”微生物处理设备终于研发成功。

  “我们解决了菌种、设备的适应性难题。”美天环保的许镓渠介绍,目前培养的菌种针对城乡餐厨垃圾、易腐垃圾、动物粪便等成分复杂的有机垃圾,可以做到厨余垃圾减量99%,大骨头、贝壳等难以“消化”的垃圾也可以分解,2~3个月更换一次菌群。处理设备根据垃圾处理量的多少分大小型号,耗能相对较小,使用过滤器、等离子高温烧结、UV光解等技术处理后,排出的气体无色无味。产出物只是少量的菌肥,可以作为有机肥料。废气排放、菌肥等经过第三方专业检测,均达国家标准。

  “技术和设备成熟后,去年投向市场。由于垃圾减量速度快,可以做到当场、当日处理完毕,避免了二次转运成本和污染风险,对环境也没有影响,我们曾经的‘老师’日本方面反而向我们发来订单,一下购买了27台设备。”他说,除了餐厅、食堂、社区等场所,不同的菌种还适用于鸡鸭养殖场、养猪场等需要无害化处理有机垃圾的场所,设备在杭州、香港和印尼、孟加拉等地也逐渐打开了销路。

美天环保的研究人员在研究菌种改良方案。

  就地减量 探索分散式处理模式

  在福建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的食堂背后,“聚优境”有机垃圾微生物处理机正在运行中。

  “操作简单,技术人员设定参数后,每天下午开机,到晚上自动关闭,中午产生的厨余垃圾就基本处理完毕。垃圾含水量越低,处理速度越快。”食堂负责人詹先生介绍,设备使用了半年左右,只换过两次菌种,产生的菌肥由厂家运走制作有机肥。

  “我们食堂用这个设备几个月了。”晋江市新塘街道办事处食堂的杨阿姨告诉记者,每天中午,她把厨余垃圾稍微沥干后投入机器,2~3个小时后,垃圾就消解完毕,再也不需要臭气熏天的泔水桶。

  在泉州丰泽区的圣湖社区,“聚优境”成了小区居民的“新邻居”。“6月24日进来的,每天可以处理500公斤厨余垃圾。设备就放在小区的一个铁皮房里,运行一周了,基本没有气味、噪声,往来居民不注意还发现不了。”社区主任吴淑贤说,他们刚开始推广生活垃圾分类,居民分好的厨余垃圾在这里就地处理,解决了后端处理问题。

  住建部环境卫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宋薇教授认为,这种分散式好氧生物处理技术,适用于规模较小(每日不超过5吨)的分散就地处理设施,在技术上已经比较成熟,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进行尝试。

  “分散式就地处理的方式,对于垃圾量不是特别大的、运输不方便的地方来说,可以降低运输成本,解决湿垃圾易腐的问题。大型单位食堂、大学城、乡村和一些条件合适的社区,可以尝试‘谁生产谁负责’的立即就地处理模式。”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环境三所所长张波认为,分散式和集中式两种模式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,对于城市大规模集中收集、运输、处理厨余垃圾来,分散式处理可以作为一种有益的补充。

  “能否大面积应用,要看整个产业链是否打通。首先,源头上,各个城市垃圾分类的参与率和正确率还不高,厨余垃圾的收集量还不是很大,纯度也还不是很高,这会影响微生物处理的效率。其次,要保证很好的处理效果,就要控制湿度,也就是先将厨余垃圾沥水,这部分渗滤液怎么处理,要由相关部门进行规范,且自行烘干或集中处理都存在另一部分的成本。更重要的是,要解决处理后的产物去向问题。”宋薇介绍,处理后一般剩下30%左右的菌肥,可以作为土壤改良剂,但目前对它没有补贴和固定去处,还不允许走向农田。小规模产生的菌肥可以使用在园林绿化上,但如果要大面积推广,产出的大量菌肥要如何使用、经济效益如何还是未知数。

  她认为,目前,我国许多城市考虑的是集中式厌氧处理厨余垃圾,这种模式处理能力较大、技术更加成熟,但大多城市还没有建成专门的厨余垃圾处理厂,在厨余垃圾收集量不大的阶段,多依托餐厨垃圾处理厂来暂时处理少量的厨余垃圾。而就地分散式处理模式,在农村地区、丘陵山地和交通条件不完善的地区,应该积极推广。也可以开启社区示范点,以推广“就地减量”“从个人做起,少产生垃圾”的环保理念。

  “厨余垃圾被单独分出之后,处理的技术路线各个城市都在探索中,最重要是从实践经验中寻找因地制宜的最适合的方式。”宋薇说。

  厨余垃圾在城市生活垃圾中占有很大比重,因其具有高水分、高油脂、高盐分以及易腐发臭、易生物降解等特点,不宜直接填埋和焚烧。因此,对厨余垃圾进行单独的分类处置,以实现无害化、减量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,显得尤为重要。利用微生物技术进行分散式就地处理,正成为全球探索垃圾处理的一种手段。在我省,有识之士也在积极探索。